事实上,这些外贸企业的困难也是政策的发力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0日表示,商务部密切关注疫情可能对外贸产生的影响。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帮助企业,一些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正在恢复生产。
在此之前,作为对外经贸工作的主管部门,商务部已经接连印发通知,对外贸企业可能面临的订单逾期等燃眉之急出台支持举措。其中,3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便利技术进出口;4日通知指出,将会同相关商协会,积极做好有关国外供货商和国内进口企业信息服务工作;5日通知表示,组织纺织、轻工、五矿、食土、机电、医保等六家商会,全力为外贸企业做好出具不可抗力证明、法律咨询、参展协调、供需对接等相关服务;6日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进一步便利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申领进出口许可证件。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从相关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迅速行动,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这些及时出台的措施将最大限度减轻不能履行合同的责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帮助外贸企业减少损失、渡过难关。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疫情的爆发,给我国企业复工生产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大量企业不得不延迟复工或减量运行。对外贸企业来说,大量订单不得不延迟交付,或者是重新商订合同。无论是何情形,短期内外贸企业盈利都将会受到影响。
竺彩华也认为,我国外贸应该危中寻机。一方面,要让那些在无疫情情况下健康经营的外贸企业存活下来。为此,中央和地方应启动紧急“纾困资金”,对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提供额外的授信额度,缓解外贸企业因停工导致的现金流压力;也可考虑对外贸企业进行减税或延迟征税、减免“五险一金”等措施,确保企业并渡过当前困难时期。另一方面,在确保无疫情的地区,应尽早有序恢复开工、组织生产,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竺彩华还指出,从长期来看,促进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微观和宏观层面共同发力。“微观层面,通过此次疫情引导企业实现‘转危为机’。宏观层面,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转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