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在全球多点持续蔓延,全球口罩短缺情况依然严峻,多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逐步扩大口罩供给。专家认为,鉴于各国对口罩需求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强化全球合作,努力维护和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至关重要。
抗击疫情期间,口罩被视为关键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突出。在欧洲,随着下一阶段多国政府实施解禁政策及民众自我防护意识提升,未来对口罩的需求量将持续扩大。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口罩仍严重短缺,价格飙升;在比利时,民众需要凭借医生开具处方限量购买口罩;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梅尔日前表示,如果政府强制民众在购物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佩戴口罩,德国的口罩供应量至少要达到每年80亿—100亿只;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视察当地口罩生产部门时表示:“我们的口罩产量已经从疫情前的每周330万只提升至目前的每周1000万只。但这距离每周4000万只的需求量仍有很大差距。”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治疗一名确诊患者平均每天大约需要消耗15个N95口罩。在欧盟范围内,仅该型号口罩每天需求量就超过1000万个。欧洲疾控中心近期发布报告称,布制口罩对病毒的防护性能无法与标准医用口罩相比,但在目前口罩短缺的情况下,仍建议民众可暂时选用布制口罩。
在美国,随着部分州逐步重启经济,民众对口罩的需求急剧上升。美国联邦政府从国家战略储备中向卫生机构发放口罩,但坦言单靠储备无法满足州一级的需求。联邦应急管理局称,将把口罩等优先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医院、医疗机构和养老院。
日本政府4月17日开始给每户家庭邮寄2只可以反复清洗使用的布口罩。日本电视台教民众使用家里已有的材料自己制作口罩;随着疫情出现缓和,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4月24日公布方案,民众每人每周限购的口罩数量从2个增至3个。
为缓解口罩供需严重不平衡状况,3月下旬以来,欧盟委员会出台指导性政策,要求确保在欧盟单一市场内不得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特别要保障医用物资供应链顺畅,并开辟物流绿色通道。欧盟还采取统一公共采购政策,采购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再根据成员国需求按比例分配。欧委会近日决定从欧盟预算中拨款30亿欧元建立“拯救欧洲”战略医疗设备储蓄库。
欧盟各成员国纷纷通过扩大企业产能、指导企业转产等方式扩大口罩供应量。米其林、弗吉亚等法国汽车零配件生产商相继承诺将转产口罩、呼吸机等医用设备。西班牙时尚快消服装品牌飒拉决定利用其全球生产网络,生产目前市场紧缺的口罩等必需品。德国政府将为在今年年底前开始生产口罩原材料的企业承担30%的费用。
美国动用《国防生产法案》,要求部分企业生产医护人员和其他急救人员所需N95口罩。3M公司、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和哈利雅得公司将在未来3个月生产3900万个N95口罩。不过,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数据,美国需要每月生产3亿个N95口罩。目前,美国的服装生产商也在缝制普通口罩。
日本政府从今年2月份就对导入设备生产口罩的企业提供最高达2亿日元(1美元约合107日元)的补贴。一些原本不从事口罩生产的企业纷纷转产口罩。例如,夏普公司已从3月起在生产液晶显示屏的三重工厂生产口罩,并从4月21日开始在公司网站上销售,松下电器公司将从5月底开始生产口罩。韩国3月份开始采取鼓励企业周末开工等措施增加口罩产量,目前韩国日口罩供应量超过970万个。
美国智库R街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克·斯塔普和卡勒布·沃特尼认为,在找到有效的疫苗或药物治疗之前,公众可能需要继续佩戴口罩3—18个月,预计全球口罩需求还将增加。
鉴于口罩紧缺问题仍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和制造商开始考虑在当地扩大口罩原材料的生产,以降低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专家认为,本土化生产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口罩供给,但会进一步增加供应成本,短期内难以实现。
英国口罩生产商GOMPELS负责人戈贝尔斯表示,口罩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警告称,不要在将生产线转移回国的竞争中掉入“保护主义陷阱”。
欧委会内部市场事务委员布雷顿表示,目前欧洲本地制造商已就扩大口罩产能作出最大努力,一些产能甚至已经翻倍,但仍无法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确保国际采购渠道的畅通是化解口罩问题的必要途径。
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对本报记者表示,口罩虽小,却是全球供应链集成融合出来的产物,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口罩相关供应链的构建。“无论在平时还是危急时刻,化解口罩紧缺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依靠全球化合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对本报记者表示,为共抗疫情,全球加强合作,稳定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链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日本帝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露口洋介认为,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对于稳定全球口罩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将助力扩大全球口罩的生产、出口及援助,同时保障其他国家生产商的原料供应,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足够的医疗物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