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严重衰退。受去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出现多点梗阻问题,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形成重大挑战。当前,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认为,中国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得及时且必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认为,过去国际循环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我国以出口导向为主,但疫情影响下,国际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市场供给需求能力下降。现在我国转向内外贸平衡发展的方式,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刺激内贸增长,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外,我国率先恢复经济,国内需求稳定,可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有利于引导整个国际市场的重启,为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消费持续回暖,在国际贸易面临巨大挑战、外需明显下降的当下,利用好国内强大市场,可以有效缓解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的发展动力、更多的确定性。
从国际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前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持续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为中国企业打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从而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构建符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互联网业态创新的市场规则和数字化标准,加速推动产业和物流的大数据自主控制能力,通过推进产业和物流供应数据要素改革,强化重要产业领域的数据确权、数据流动交易和数据隐私保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安全的治理能力。”王济光说。
在赵萍看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三步走”。首先,要坚持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的红利,完善中国市场的制度环境,打破各种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通过减税降费、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举措,构建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使企业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其次,在扩大开放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产业链与价值链方面的联系,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市场多元化布局,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避免对单一国别市场的依赖,从而降低构建双循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